月幻茗

举杯邀明月…要与吾辈喝茶么

我有琵琶语,未曾见司马

       从白乐天“寻声暗问弹者谁,琵琶声停欲语迟。”到苏轼“停杯且听琵琶语,细捻轻拢”。千百年来,琵琶携着气压江城的豪放,载着不绝于缕的柔情,悄悄浸润了无数文人墨客的灵魂,潜藏了无数尘世的悲欢,浑然间已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中。

       遥想琵琶在我国古代艺术史上的绝唱,是委身为贾人妇的琵琶女与江州司马的相逢;是唐朝上至天子百官,下到黎民百姓对琵琶不约而同拥有的深情。唐明皇所作的《霓裳》扬名海外,琵琶早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民族乐器。

       但是到我们这一代,情况似乎就非常不乐观了,我曾不止一次地追问自己“啥是民乐?”也不止一次的琵琶、柳琴傻傻分不清楚。被称为民乐之王的琵琶尚且如此,其余民族乐器在众人眼里又会是什么样子?

       随着文化多元化的发展,民乐这个总是“孤芳自赏”“洁身自好”的艺术形式好像遇到了很多问题:很多人认为民乐登不了大雅之堂,更有语出惊人者直言,西方的音乐就是大江涛涛,东方音乐就是小溪潺潺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也就出现了“我有琵琶语”,可是知音难觅的景象。

       作为一位民乐爱好者,于我而言,雅正沉厚,哀而不伤才是中国民乐最擅长的气质。在东方,音乐是用来讲述故事的艺术。民乐曲目要么饱含着作曲家的经历,如笛曲《深秋叙》、胡琴曲《二泉映月》《光明行》;要么舒展着大自然的美好,比如《梅花三弄》、《阳春白雪》。而且,欣赏古典民乐还需要一定生活经历和文化功底,拿琴曲《高山》《流水》来说,唯有先听懂高山巍巍、参悟青史书卷,才能识得此曲是多么的高洁。

       所以,不了解民乐的人很可能就会误解民乐。

      “可在一片喧嚣之中,在快得让人窒息的焦虑氛围中,人们都热衷于追逐快的刺激。以快为美,追求一纸风行,一夜暴富……”处在这样背景之下的人们,越来越难察觉到民乐曲中的深邃细腻,难以有“妙处难与君说”的悠然心会。“既然你难与我说,那我也就没时间领悟了,再见了您嘞。”于是民乐也就被丢在了那一角旮旯里……

       西风东渐,生活方式的变化,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放下琵琶抱起吉他,脱下霓裳水袖跳起爵士摇滚,抛下民族古典音乐追逐起了西洋流行乐。亦趋古典的民乐,是将逐渐消亡还是要被遗忘于高阁?面对复兴民乐的时代责任,如何改良民乐,让艺术符合时代气息,融入现代人的灵魂与生活?民乐人任重而道远。

       令人欣慰的是,现在的民乐创作者们已意识到了问题所在。《乱红》等短小唯美乐曲的出现、汇拢于视频网站的民乐翻奏和古风歌曲、广东卫视《国乐大典》……都是民乐人为迎合时代、实现民乐薪火传承做出的努力。

      希望新时代的青年们,也能多给民乐一点关注。无论是路边拉二胡的卖艺人,还是B站上突然看到的琵琶演奏,你可以驻足、耐心地欣赏30秒,你一定会爱上民乐这个鸟语花香的绚烂世界。



杂文一篇,个人拙见,欢迎指正。

听余一席话,浪费十分钟。(笑)

评论

热度(3)